廣告

雲端社區財務管理系統

協助社區管委會製作財務報表
作帳快又好
免費使用無負擔
http://www.longrock.com.tw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我國太空科技與發展的現況」 3/2 國父紀念館邀您來聽講

(WannNews)由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與孫文學術思想研究交流基金會共同主辦的菜根心系列講座,將於3月2日(三)下午2時30分在該館中山講堂舉行,邀請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朱延祥演講,講題為「我國太空科技與發展的現況」。

朱延祥教授專業於太空環境監測與研究、雷達遙測大氣與太空及電磁波傳播等學術領域,目前已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百餘篇。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所長,國科會地球科學推動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朱教授曾先後推動並主持多項國家級太空科學整合計畫,包括探空火箭次軌道探測計畫、中華衛星一號Ka波段傳播通道實驗、福爾摩沙衛星三號電離層研究整合計畫、特高頻雷達遙測大氣與太空計畫等。透過多次的親身參與、規劃及推動,朱教授對於我國太空科技發展歷程及未來展望了解甚深。

政府自民國38年遷臺後,為因應當時無線電波通訊的需求,首先在民國40年,於國立臺灣大學設置電波研究實驗室,監測電離層各項參數,作為短波無線通信之用。為了跟上國際太空發展趨勢,並培育國家太空科學相關人才,政府特於民國51年核准國立中央大學在臺復校,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其中設有高空大氣組,專門從事太空環境的教學、研究與應用服務。民國65年在美國空軍的協助之下,交通部電信總局電信研究所正式設置電離層電子含量觀測儀,作為人造衛星通訊服務的基礎。民國73年國立中央大學設立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並於民國82年設置我國首座資源衛星接收站,自此開啟國家利用人造衛星遙測太空與地球的領域。

為進一步發展國家太空科技,政府於民國80年正式成立國家太空計畫室(後改名為國家太空中心),並於民國87年首度主導發射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象徵我國已具備次軌道太空探測能力。我國首枚低軌道人造衛星「中華衛星一號」於民國88年發射成功,正式代表進入國際太空探測俱樂部,成為國際太空國家成員之一。隨著系列探空火箭以及人造衛星的陸續發射,國內太空科技發展亦隨之進入新的一頁。透過政府規劃主導,以及產學研界的積極參與,除了讓我國的太空衛星計畫在國際上擁有一定的能見度與影響力之外,並藉著逐步建置、強化與提升我國的自主太空科技基礎設施及能量,以及大學所培育的太空科技人才陸續進入產官學研單位,因而奠定我國未來太空科技的發展的堅實基礎。

朱延祥教授除在大學培育國家太空科技人才之外,並親身參與及主持相關太空科技計畫達三十餘年,對國家太空科技發展歷程以及未來展望有深入的了解與研究。演講時間為105年3月2日下午2:30-4:30,歡迎各界人士前往聽講並交流意見。相關資訊請至國立國父紀念館全球資訊網網站www.yatsen.gov.tw查詢,或電洽(02)2758-8008轉523。